发现很多小伙伴,来北京,南锣鼓巷是必选项,所以每次去,人都很多。虽说,文宇奶酪被吹得名气很大,但是口感,我并不觉得有多赞。虽说,在景点写个明信片寄给十年后的自己很有创意,但是,你也不用去任何地方都来这套。
其实,北京还有很多老胡同,比过于商业化的南锣鼓巷赞多了,虽然并不一定排位靠前,但贵在人少,贵在文艺。我们一起走走看。
1、史家胡同
逛胡同,当然是逛古韵了。你知道,郑晓龙、洪晃住哪儿吗?当然是史家胡同。你知道,金星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,高晓松背着双肩包去哪里找他谈人生谈理想吗?还是史家胡同。你知道,那个包括许戈辉在内,很多名人把孩子送进的史家小学吗?也在史家胡同。这里还有恩来总理夫人邓颖超的故居。
记得上次和小伙伴在史家胡同门口的小卖部买冰棍,顺口打听这个胡同有啥好玩的。老板说,那个拍《甄嬛传》的郑晓龙昨天晚上还在我家买打火机呢,你们出去右转那个空军家属院,濮存昕住那儿。虽然我们不是来追星的,但是突然觉得那些舞台上的人,离我们很近。
之所以把史家胡同放到第一个来介绍,是因为史家胡同还有个博物馆,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,还可以看看四合院的模型,以及80年代的老家居,还有人艺的点点滴滴。如果累了,这儿也有咖啡馆,名字我都忘了,但绝对算是文艺青年的栖居之地。
2、北锣鼓巷
北锣鼓巷
想要给南锣分流,所以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它对面的北锣。如果你实在挤不进南锣和烟袋斜街,或者不屑于挤进去,想要另辟蹊径,那么北锣鼓巷应该就是个好选项。
走进去,有好吃的泰国菜,尤其是咖喱饭,有不错的云南馆子,上二楼可以看看这条老街的风景,说不定还能遇见那么一两个外国帅哥。有一个猫小院,也躲在北锣深处,这里有十几只猫,有名贵的,有曾经流浪的,有傲娇的,有称王称霸的,如果你想给他们提供点儿猫粮,可以来这儿看看。
当然,巷子口有一家算是北京文艺小青年儿的聚集地,Mao Live House。时不时有那么两个摇滚乐队过来,演奏也好,宣泄也罢。如果你对一次性音乐有种独特的情怀,尽可以来玩玩。
3、帽儿胡同
还记得《还珠格格》里,那群小伙伴一出逃就躲得那个地方吗?不知道是因为拍摄地点不是这里,还是帽儿后期有所改造,总之,我们现在看到的帽儿胡同和影视剧里呈现的似乎不太一样。它处于南锣鼓巷通向地安门大街的地界儿,是一个东西向的胡同。
除了能够在接近地安门大街看见久违的孟京辉工作室,发现这儿原来有个很有情调的二层小楼。还可以发现有它对面的前海公园,下午会有不少老年文艺工作者来举办歌友会。
帽儿胡同也曾有不少名人住过,在明朝时候,被称为文昌宫,是文曲星居住的地方。而南明大将洪承畴也曾经在这儿住过。35号和37号,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,而北洋军阀冯国璋也曾在这儿住过。看,一身上下都透着的文艺劲儿。
4、菊儿胡同
在南锣鼓巷东侧,还有一个东西巷的小胡同,一直延伸至交道口大街,叫菊儿胡同。里面有很好吃的铃木食堂,以及铃木对面的一家菊儿奶,卤肉饭好吃惨了。
而菊儿胡同内3号院,5号院,7号院曾经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的府邸。7号院好像还做过阿富汗的大使馆。
最大的乐趣,应该是晚上在东侧的这些胡同群里穿梭,有种在闹市中也能被弄丢的感觉,如果你想寻找的是一方寂静。
5、米市胡同
米市胡同的43号是南海公馆,即康有为故居。康、梁曾在七树堂策划维新变法,我是民国迷,所以对这儿有种情怀。
而转到新闻史的角度上看,《每周评论》的编辑部设在64号,但这儿最先是原来安徽一个县的会馆。李大钊、陈独秀在这里编纂过很多抨击时局的文章。李大钊还邀请过毛泽东、郑中夏等人来这里议论少年中国学会。
转到吃货的角度上看,这里的老字号老便宜坊焖炉烤鸭可是闻名京城,聂耳几次到此为朋友饯行。而一度轰动京城的谭家菜,则设在47号。
6、五道营胡同
雍和宫对面,有个五道营胡同,好像是在清代因为军队的驻扎而得名的。而现在,应该是小资的聚集地了吧。
对于五道营,晚上来或许更有韵味,有些清吧,也有些Live House,还有些纯粹的咖啡馆。清净,却美好。
还有些别有趣味的人,在这儿开了一两家古着店,我的体会是,店长的审美很好,绝不会让你尴尬。
7、后元恩寺胡同
这里有矛盾故居(我曾经还找到另一个地方去了,谁知遇见了文天祥故居),“矛盾故居”四个字是邓颖超题的,而院内陈设都是按照先生生前的习惯来的。里面当然还会有一些手稿什么的。
而元恩寺的7号院和9号院,蒋介石住过,清代某贝勒住过。解放后,先后当过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、南斯拉夫大使馆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。
而黑芝麻胡同小学被安在了这两个文物的中间,曾是镶黄旗官学为北京八旗官学遗存。建于清早期,学堂式古建筑,清末改革学制,此学更名为八旗第一高等学堂。
8、百花深处
还记得信乐团的《北京一夜》吗?信唱过“不敢在午夜问路,怕走到了百花深处,人说百花地深处,住着老情人,缝着绣花鞋~”
老舍这样写过:“胡同是狭而长的。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。南墙少见日光,薄薄的长着一层绿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。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,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。“
顾城叹道,”百花深处好,世人皆不晓。小院半壁阴,老庙三尺草。秋风未曾忘,又将落叶扫。此处胜桃源,只是人将老。“
而这里,还有北京最早的几个录音棚之一的”百花录音棚“,当年不少音乐人在这里折腾过音乐、折腾过梦想,唐朝的《唐朝》、张楚的《姐姐》和何勇的《垃圾场》出自于此。
投稿与合作,请联系QQ254295187:小众汇-小众景点、酒店、购物,就要不一样 » 【北京】不是只有南锣鼓巷,另外八大胡同盘点